秸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副产品,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。推进秸秆饲料化、能源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等离田产业化利用,发掘秸秆的资源价值,可以促进秸秆“变废为宝”,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。近年来,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,我国秸秆离田利用量不断增加,效能不断提升。全国秸秆可收集量7.31亿吨,离田利用量2.62亿吨,离田利用率达35.8%。
秸秆饲料化技术广泛应用。秸秆青黄贮、膨化、压块等饲料化利用量1.51亿吨,可解决2.2亿只羊单位所需的粗饲料,有效保障了饲料安全,壮大了秸秆养畜产业。安徽省实施“秸秆变肉”暨肉牛振兴计划,亳州市重点支持龙头企业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青(黄)贮窖,支持中小型养殖场(户)秸秆堆贮,建成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235个,培育秸秆产业化利用龙头企业27家。内蒙古通辽市立足肉牛产业发展优势,全力推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,夯实秸秆饲料化基础设施,累计培育年秸秆收储运能力1万吨以上的主体30个,新建秸秆饲料储存棚120万平方米、秸秆青(黄)贮窖池60万立方米,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70%。 秸秆生物质能行业稳步发展。以秸秆为原料的成型燃料、打捆直燃、沼气工程、热解气化等能源化利用量6000多万吨,可替代标准煤3000多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7000多万吨,有效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,减少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。河北省安平县探索建立农作物秸秆能—肥综合利用技术模式,将秸秆收集运输到沼气工程公司,与养殖粪污混合后进行厌氧发酵,产生的沼气一部分发电并网,一部分燃烧后产生热量用于企业自身养殖圈舍的保温增温;同时,还可将秸秆与发酵产生的沼渣进行混合,经好氧发酵等工序生产有机肥。甘肃省临泽县着力推广“生物质锅炉+集中供暖”“生物质户用锅炉+户内水暖循环供暖”“生物质清洁炉具+户内房间单独采暖炊事”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,建设千吨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7个,改建扩建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生产线4条,新增成型燃料加工产能2.3万吨,建成农村社区成型燃料锅炉集中供暖示范点7个。 秸秆基料原料化利用有序发展。秸秆基料化、原料化利用量共计1100多万吨,秸秆食用菌基质、清洁制浆造纸、零甲醛板材等一系列新产品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。江苏省灌南县以小麦秸秆为主要原料,制备双孢蘑菇基质,年利用麦秸10万吨,生产双孢蘑菇5万吨,据测算,每年10万吨秸秆耗用量的直接经济效益约1亿元,既充分利用了当地作物秸秆,又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,促进农民增收,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山东省德州市对10条秸秆制浆技术生产线开展工艺改造,形成了一套优化、完善、成熟的生物制浆工艺,基本做到了废物“零排放”。相较于传统制浆工艺,该技术粗浆得浆率提高了15%左右,可达到75%以上,年可利用小麦秸秆6.4万吨,年产高强瓦楞原纸需草浆10万吨。 总体而言,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是拓宽秸秆“出路”、发展高附加值利用产业、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的现实需要。下一步要加快推进秸秆离田高值高效利用,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应的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