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   页 城固县情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公共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

东汉三朝太尉“北斗喉舌”:李 固

李固(公元94年—147年),字子坚,汉中南郑人(今城固柳林镇),司徒李之子,曾任东汉顺帝、冲帝、质帝三朝太尉,被誉为“北斗喉舌”,是东汉时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,他坚决与梁冀一派腐朽势力作斗争。他表现出来的坚贞、勇敢的斗争精神,与梁冀以及屈从梁冀淫威的人相比,成为受到群众赞扬的另一种典型的历史人物。

李固自少年时代起就胸有大志,虽说是一个贵族子弟,然而毫无纨绔弟子的习气。他好读书,常不远千里,跋山涉水,寻访名师,研究学问,研究人生。《后汉书》称李固“少好学,常步行寻师,不远千里。遂究览书籍,结交英贤,四方有志之士,多慕其风而来学”。李固一生博学多识,廉政刚直,不阿权贵。他教人要有自知之明,他给黄琼的信中说:“尝闻语日,‘峣峣者易折,佼佼者易污’。阳春之曲,和者盖寡,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”。这段极富哲理的名言,一直为后世所称道,曾被毛泽东同志引用来告诫干部应谦虚、谨慎,正确对待自己。

顺帝时,他已是“三十而立”之年了,那时梁冀的父亲梁商已握朝廷实权,并精心培植梁家势力。当时东汉政局不稳,加上发生天灾,人心就更不安了。阳嘉二年(公元133年),有地动、山崩、火灾等异常现象,似乎天在发怒,警告当政的人们。朝廷为此特下诏书,要求人们指出时政弊端,提出良策。在大家推动下,李固出来“对策”,李固的矛头所向,首先对准外戚专政。李固还将矛头指向宦官,他建议:“罢减宦官,夺其重权,设常侍二人,小黄门五人,使内朝与外朝同出一门,合为一家,如此太平可致。”最初,顺帝看了李固的建议之后,就取消了封宋娥的打算,诸常侍也都叩头请罪了。但这都是先做做表面文章,装装样子。李固自己做了一个议郎官。实际上梁家实权,不仅不减,而且梁商不久就拜为大将军,梁冀又升为河南尹,权势更加膨胀。不久,他被外调去做广汉的雒令。他一路赴任,在车子上颠簸着,心中的感触万端:不能在朝中整顿腐败的政治,到一个小地方去做地方官又能起什么作用呢?当他走到白水关时,终于下定主意,他解下印绶,回到故乡汉中,闭门不与人交往。大将军梁商认为李固与一般反对派不同,还有可用之处,故对李固采取一打一拉的策略。当李固在家赋闲不到一年的时间,又提拔他为从事中郎,回到朝廷。但李固毕竟是李固,并没有因为梁商给他升了官,而放弃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。后来,在立帝问题上,李固梁冀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,当时李固任太尉,位高而无权,要说有权,也是有参加朝议的发言权。梁冀串通梁太后先罢免李固的太尉,然后在不平静的气氛中,如愿以偿地立蠡吾侯刘志为桓帝。

建和元年(公元147年)十一月,刘文与刘鲔联合谋立清河王刘蒜。这件事正好与李固要拥立刘蒜不谋而合,恰好给了梁冀陷害李固的口实。李固被诬与刘文、刘鲔同谋罪而下狱。李固的下狱,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震动。王调和赵承等数十人带着铁铐木枷去宫廷上诉辩诬,准备与李固一同下监,梁太后害怕事情闹大了,不得不将李固放出来。李固出狱,京师全城的人们欢喜若狂,街头巷尾皆呼万岁。李固如此得人心,使梁冀、梁太后大为震惊,这更加使梁冀害怕李固的存在,本来事情就是伪造出来的,伪造的东西否定容易,重新肯定也不难,只要大权在握就行了。于是梁冀又上奏梁太后,再一次指出李固与刘文、刘鲔合谋确有其事。就这样,因议立新君,被外戚权奸梁冀害死于洛阳,享年五十四岁。

李固被害后,其弟子董班护送灵柩回归故里,葬于城固县柳林镇小营村。墓坐南朝北,呈长方形,冢堆呈椭圆形。墓前尚存石碑两通,汉代石狮一尊,祠奉李固专祠一座,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相关稿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