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   页 城固县情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公共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

城固区划

城固历史悠久,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、探险家、“丝绸之路”开拓者张骞的故里,迄今有2300余年的历史。汉高祖蓄粮练兵曾以城固为重点,赖以完成帝业。诸葛亮北伐曹魏以城固为屯粮之所。

夏、商时为梁州之域,周赧王三年(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,前312年),楚人伐秦,秦败楚师于丹阳,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,同时置成固县,“盖始为城,而冀其巩固之意也”,故名“成固”,故城固县设置县级政区始于秦置汉中郡之年。县城在今博望镇莲花办事处(汉王城附近)。

蜀汉建兴七年(229年)诸葛武侯筑乐城于成固。

南朝刘宋时期改“成固”为“城固”,隶益州,属汉中郡辖。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北朝魏宣武帝“正始中城固县(城固汉王城附近)移居壻乡川,即今理。”同载:“斗山在县南五里。”即今西原公村北、庆山南,居湑水东岸。

武德二年(619年),“城固”更名“唐固”。唐太宗贞观二年(628年)废“唐固”复为“城固”,属梁州。

北宋时期,宋太祖分全国为十五路,城固县属陕西路;真宗咸平年间分陕西路为夔州路和利州路,城固属利州路;仁宗天圣中增为十八路;神宗元丰六年(1083年)又增为二十三路,定制,城固县隶陕西利州路,属兴元府。据嘉靖《城固县志》载:“宋崇宁二年(县城由壻乡川)移建今所。”

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(1144年),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,城固隶利州东路,属兴元府辖。

元代置陕西行中书省,兴元府改为兴元路,城固县属兴元路辖,元末城垣废坏。

明代设陕西承宣布政使司(辖今陕、甘、宁东南部及青海西宁一带)。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年),兴元路改为汉中府,城固县隶关南道(关南道辖今汉中、安康两地区),属汉中府辖。

清代设陕西省,辖汉中府,城固县隶陕安道(陕安道辖汉中、兴安二府),属汉中府辖。

中华民国初年废汉中府,改为汉中道,城固属汉中道。1928年废道,城固直属陕西省。1935年汉中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,城固属第六行政督察区辖。

1949年12月7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进驻县城,城固解放。新中国成立之初设陕西省陕南行政公署(辖汉中、安康、商洛三个专区),城固县隶陕南行政公署,属汉中专员公署辖。县政府驻城关区,辖城关、原公、沙杜、升木、水磨、周公、博望、南乐、五堵、古路、二里11个区119个乡镇。

1950年5月,撤销升木、博望、二里3个区,全县辖8个区93个乡,隶属陕南行政公署。

1951年行署撤销,城固属陕西省汉中专署辖。

1953年初,恢复升木区后为9个区108个乡。1953年8月,增设龙头、二里、小河3个区,调整后辖12个区120个乡,隶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。

1956年,全县区划调整,辖城关、原公、龙头、水磨、二里、南乐、五堵7个区63个乡3个街。

1958年,全县设立26个人民公社。

全县行政区划大致分为三个时期:唐至清代,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。唐到清代,本县行政区域采取“里”、“地”等单位进行划分设置;民国时期,本县分东南西北4个区,区下有村、排、甲的设置,后4区划为12区;1949年12月,全县划编为11个区119个乡,城内并设8街,乡以下为行政村,1958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,成立26个人民公社,公社下的社、队,按营、连、排建制。1986年初,全县共设9区(辖44个乡和11个乡级镇)、一镇(镇辖4个办事处)。随着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,全县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,1996年撤区并乡后为18个镇、12个乡;2001年9月,根据省政府在杨凌召开的全省并乡建镇工作会议精神,我县乡镇行政区划又进行了相应调整,调整后,全县共辖18个镇、6个乡,5个办事处、17个社区,310个行政村。

2015年根据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,再次进行了撤并乡镇,调整后全县共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,分别是:博望街道办事处、莲花街道办事处、龙头镇、沙河营镇、文川镇、柳林镇、老庄镇、桔园镇、原公镇、上元观镇、天明镇、二里镇、五堵镇、双溪镇、小河镇、三合镇、董家营镇。


相关稿件